江苏海洋经济运行总体稳中向好

发布时间:2021-01-05

建于江苏如东的小洋口风电母港,是国内首个海上风电母港,进一步完善了江苏海上风电产业链。

12月22日,《2020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指数》发布,这是江苏连续第三年发布该指数。经测算,2019年,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指数达到143.8,比上年增长3.4%。其中,发展水平指数为148.5,发展成效指数为142,发展潜力指数为139.4,分别比上年增长2.4%、6.2%、1.9%。表明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质量水平稳步提升,海洋产业结构继续优化,海洋经济发展韧性增强,海洋生态环境改善向好。

《指数》是对一定时期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量化评价,客观反映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水平、成效和潜力,综合评价海洋经济发展对“强富美高”新江苏和海洋强省建设的贡献作用。

在江苏省自然资源厅领导下,江苏省海洋经济监测评估中心选取海洋经济发展水平、发展成效和发展潜力3个一级指标,经济规模、经济稳定性、创新驱动等7个二级指标,海洋生产总值、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、涉海企业资产利润率、海洋经济波动率、海洋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(一、二类)比例等23个三级指标,建立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指标体系,研究编制了《2020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指数》报告。

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

2019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为8073.4亿元,比2018年增长8.5%,比2011年增长89.8%。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.9%。2011——2019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9.6%,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8.1%以上。

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1年的42.8%提高到45.8%。制造业对海洋经济的支持作用不断增强,江苏海洋第二产业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8年提升了0.6个百分点。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、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、海水利用业等新兴产业成为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,2019年增加值增长12.1%,高于同期海洋经济增速3.6个百分点。

海洋经济生产效率平稳提高。受世界经济复苏放缓、国际贸易争端加剧、地缘政治风险频发等因素影响,2019年重点监测的涉海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、成本利润率比上年有所下降,但相关企业在危机中育新机,积极推进“去库存”,加快向智能化制造转型升级。2019年海洋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6.1%,是2011年的1.7倍。

海洋经济发展稳定性增强

江苏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由2011年的19.8%逐年下降至2019年的8.5%。经济稳定性指标方面,受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影响,10年来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、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波动率持续震荡。但旅游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持稳定,2015年以来波动率保持在4%以内。

民生改善显著拉升了海洋经济发展成效。就业是民生之本,2019年江苏涉海就业人员总规模达205.8万人,比2018年增长0.7%,占全省就业人员总数的4.3%。海洋渔民人均纯收入较快增长,比2018年增长6.6%,比2011年翻了一番。2019年沿海3市接待国内游客1.3亿人次,比2018年增长10.6%,2010——2019年年均增速达13.4%。

创新驱动能力持续增强

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。发展潜力指数中,创新驱动对发展潜力增长的贡献比较突出。2011——2019年,海洋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快速增长,年均增速达4.9%;海洋专利授权数增速明显,年均增速达12.4%。2019年重点监测的海洋科研机构中,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2018年增长6.1%,专利授权数比2018上年增长1.4%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,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。中国首制极地探险邮轮在江苏命名交付。我国自主研发的疏浚重器“天鲲号”投产首航,配备当前世界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疏浚控制系统“航浚6008”“航浚6009” 两艘耙吸挖泥船在江苏启东正式交付,我国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设计和建造技术等不断取得突破,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。

2019年底,各类直排海污染源入海总量持续下降。2019年达到或优于Ⅱ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江苏省管辖海域面积的89.7%,近岸海域水质明显改善,海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。

2019年,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,江苏紧紧抓住“一带一路”倡议、长江经济带发展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在江苏叠加的机遇,坚持“陆海统筹、江海联动、集约开发、生态优先”,着力推进海洋强省建设,海洋经济总量规模和发展质量同步提升,为“强富美高”新江苏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(来源:中国自然资源报百家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