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江苏省自然资源厅6月30日消息,《2020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报告》日前已经正式出版发行。据该厅公布的数据,2020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达7828亿元,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.8%。澎湃新闻注意到,这个比例较2019年的9.0%略有增长。
江苏是沿海经济强省,海洋经济却是其“软肋”。相比广东、浙江、山东等省份,江苏沿海地区无论是城市能级还是产业体量,都还无法与江苏“经济强省”的地位相匹配。
为了实现“沿海隆起”,去年10月、今年4月,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先后两次就江苏沿海地区的高质量发展,主持召开座谈会。
娄勤俭说,江苏新一轮高质量发展,“沿海是关键变量”。未来五年(“十四五”时期),江苏沿海若能加速隆起为江苏的“新增长极”,将能呼应苏南、支撑沿江、联动河湖、带动苏北,为江苏省域布局优化、结构调整提供回旋空间,形成多极增长、双向支撑新格局,进而实现江苏“江强海兴”、“南北均衡”发展。
江苏沿海正在起势
据《2020江苏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》,经初步核算,2020年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达7828亿元,比上年增长1.4%,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为9.8%。
相比2019年的9.0%,江苏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略有提升。一些主要海洋产业中,江苏海洋电力业呈“快速发展”,江苏海上风电装机容量、发电量均位居全国前列。
海洋生物医药业,也得到了稳步发展。公报称,江苏正加快推进产业园建设,促进科研攻关,全年实现增加值61亿元,比上年增长10.9%。
海洋化工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.7亿元,与上年基本持平。值得一提的是,江苏海洋化工目前正处在爆发的前夜。
就在6月30日,位于江苏连云港的盛虹炼化1600万吨/年炼化一体化项目,顺利完成了首批核心装置的交付,转入投产准备阶段。据界面新闻报道,东方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,是中国四大民营炼化项目之一,总投资677亿元,原油加工能力达1600万吨/年,投产后将“刷新中国炼化项目单流程规模记录”。
还有落户江苏南通的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,已于去年8月开工。这也是南通首个千亿级的重大产业项目。
随着钢铁、石化等重大项目逐渐从沿江向沿海转移,江苏沿海正在成为重大产业项目的“主战场”,同时也在不断加持南通、连云港等港口城市的快速发展。
而且在基础设施方面,江苏沿海近两年来迎来了飞跃。沪苏通铁路、盐通高铁、徐连高铁等高铁线路已先后建成通车,连云港花果山机场正在建设,南通新机场被纳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。此外,由连云港港、盐城港、南通港组成的江苏沿海港口群布局,也已基本形成。
强者的“软肋”
江苏沿海由南向北分布有南通、盐城和连云港三座地级市。1984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14个对外开放城市中,南通、连云港两座城市来自江苏。
目前,上述14个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中,有一半城市(7座城市)的经济总量超过了万亿。而在非万亿城市中,连云港在经济总量等方面难以与烟台、温州匹敌,而在海滨旅游等城市发展特色上,也不如秦皇岛、北海那般鲜明。
不难发现,和沪宁产业带所在的沿江地区相比,江苏沿海地区是经济强省江苏的一个“软肋”。这多少显得有些另类。毕竟,山东的青岛都市圈,浙江的宁波都市圈,福建三大经济强市福州、泉州和厦门,还有辽宁的明星城市大连,均地处沿海地区,粤港澳大湾区更是无需多言。
这也造成了,在广东、山东、福建海洋生产总值已超万亿、浙江已逼近万亿的情况下,江苏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尚未迈过8000亿元门槛。
对此,江苏决策层近两年加快了谋求沿海崛起的步伐。
澎湃新闻注意到,去年10月,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对沿海的南通、盐城和连云港三市进行了调研,随后在盐城东台主持召开了江苏“十四五”沿海高质量发展座谈会。今年4月,江苏省委、省政府又召开了全省沿海发展座谈会。
据“交汇点”客户端报道,娄勤俭在今年4月的座谈会上说,江苏沿海具备陆海内外联动、东西双向互济、南北互动合作的巨大优势,应当在服务长江经济带和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的承启作用。“但要看到,目前这些优势的发挥,极大受制于产业层次不高、城市能级不够、港口功能不全、集疏运体系不畅等问题。”
他说,不少人认为,江苏沿海海域条件不如其他沿海省份,资源禀赋处于相对劣势,但在他看来,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地看、发展地看。
比如,江苏沿海工业发展相对起步较晚、空间较大,这意味着“可以更高起点构建高端绿色工业体系”;还有,江苏沿海拥有世界上少有的潮间带滩涂、平原海疆和生物多样性,可借此打造独具魅力的城镇体系、滨海风貌、旅游景观和度假胜地,等等。
这是一种以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沿海崛起。正如娄勤俭说,沿海新发展不是搞大开发,决不能走简单以GDP论英雄的粗放式发展路子,更不能以牺牲安全、破坏环境为代价。
沿海省份的“海上竞速”时刻已至
江苏对于沿海崛起的急切渴求,一定程度上也是看到了其他兄弟省份的步伐加快。
比如福建。福建的优势在沿海,新一轮发展同样看沿海。今年5月,福建省政府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建设“海上福建”,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(2021—2023年)。据该方案,福建计划到2023年,打造出海洋渔业等六大千亿产业,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.5万亿元左右。
浙江经略海洋的王牌则是“甬舟”。6月22日,浙江省发改委举行《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新闻通气会。浙江明确,要联动宁波舟山建设“海洋中心城市”,将宁波舟山港打造为“世界一流强港”。同时,目标形成两大万亿级海洋产业集群——以绿色石化为支撑的油气全产业链集群,以及临港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。
浙江亮出“十四五”向海发展雄心的一天后,6月23日,山东省委召开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。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说,山东发展的最大潜力、最大优势仍然在海洋。
早在2018年,山东省委、省政府印发《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》,通过实施海洋科技创新行动等“十大行动”,系统推进海洋强省建设。
山东向海发展的“头牌”无疑是青岛。据青岛媒体报道,山东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明确,支持青岛建设“全球海洋中心城市”。
相比之下,广东一直是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“大哥”。据广东省发改委今年6月发布的《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(2021)》,2020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超1.7万亿元,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五分之一,连续26年位居全国首位。
报告称,“十四五”期间,广东将加快构建粤港澳、粤闽和粤桂琼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。同时,着重在创新方面下功夫,目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、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、海洋科技人才高地。
(来源:澎湃新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