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强调,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,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,要落实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,切实加强耕地保护,全力提升耕地质量,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,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,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。
我国约有15亿亩盐碱地,其中约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。唤醒这一“沉睡”的后备耕地资源,对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、保障中国粮仓、端稳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。然而,盐碱化素来被称为土地的“顽疾”,改良治理盐碱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。
从白花花的盐碱地,到绿油油的丰产田,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科技公司是如何啃下盐碱地治理这块“硬骨头”的呢?立下“愚公志”,铆足干劲突破技术难点;挑上“金扁担”,扎根一线解决实际问题,坚持以科技赋能高水平创新,以人才驱动高质量发展,这是沿海科技公司给出的答案。
揭榜挂帅,激活科技春江水
英雄不问出处,谁有本事谁揭榜。在项目为王的时代,科技公司秉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,着力创造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。加强科技创新部署,集合优势资源,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“揭榜挂帅”体制机制,公司与高校院所紧密合作,“以种适地”与“以地适种”相结合,挖掘盐碱地治理开发潜力。通过联合研发,研制土壤改良剂9个,筛选17份耐盐蔬菜品种和33株增强水稻耐盐胁迫能力的功能菌,构建微咸水梯次利用技术和隔层阻盐技术、绿肥粉垄耦合技术和不同作物种植技术,优选8套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盐碱地高效种植模式。
自主研发,奋楫争先立潮头
打铁还需自身硬,企业要想发展,创新是唯一的出路。只有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,才能真正把握发展的主 动权。公司自成立以来,始终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,加大研发投入力度,不断攻克技术难关,建立了产学研用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。依托内部金东台耕地质量提升与盐碱消减技术集成项目,研发低盐、酸性、长效、高有机质的盐碱地专用自主配方有机肥,并根据不同细化场景迭代优化,延伸产品链,形成土壤改良工程专用、稻麦油专用、西兰花专用等有机肥配方。其中,土壤改良工程专用有机肥在仓东土地整治项目(一期)应用推广,中试面积达2000亩,土壤盐分含量降低至2‰以下,有机质含量提高至10 g/kg以上,实收水稻产量高达554.75kg/亩,成功实现了自主配方从实验室样品到产品的跨越。
成果转化,科研示范展风采
为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,科技公司在三仓片垦区创建科研示范区,打造土地业务链企业自主技术与产品研究基地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样板和对外合作项目孵化平台。通过技术筛选与集成应用,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可行的改良产品和地力提升技术。鱼塘底泥资源化综合利用、耕作层构建技术、复垦耕地暗管排水高效降盐节地技术、生态护坡技术等多项技术研究在此孕育而成。
降盐控盐、地力提升、蔬菜适应性改良与健康管理等技术集成模式在东台、剑丰和凌洋试验田进行集成示范,取得显著成效。剑丰农场整体水稻产量较对照增加19%~24%,油菜产量增加17%~26%,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0.3 g/kg增加至23.7 g/kg左右;凌洋公司西兰花实际产量1825.3 kg/亩,较项目未实施前增产168.4%,较目标产量增产128.2%。
人才驱动,打造公司王牌军
公司突出实干导向、尊重创新能力,大力培养青年技术人才,采取多举措引进关键技术先进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;协调各组织部门成员科技工作,整合人才和团队资源,设立土壤改良技术研究中心,构建以技术管理委员会为中枢,以技术研发团队、技术实施团队、技术评价团队为核心的“1+3”组织架构模式。管理委员会作为团队“大脑”,起到决策作用,负责组织研究同行业科技发展方向,优化完善公司科技体系,制定科研发展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及评价,以及公司技术与产品开发计划的调研、立项、计划、费用、成果鉴定等组织协调工作。在管理委员会领导下,技术研发团队、技术实施团队和技术评价团队构成了科研管理组织的“躯干”。
科技赋能,各路效益齐开花
搭台筑巢擘画科技赋能“新蓝图”,上下传动咬合人才驱动“新齿轮”,组合拳法打造盐碱治理“新生态”。截至目前,公司获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,完成AAA级信用企业认证,“三体系”认证,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,申报江苏省质量信用A级,参与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,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。累计申报发明专利7项,实用新型15项,申报省级工法3项,注册商标2个,发表软著12篇,加入协会/学会3个,参与制定地方/团体标准2项。仓东土地复垦、大丰区小海镇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、金湖县宝应湖退圩还湖三大工程重点项目落地,拓展了土地资源多元化获取路径,预计可为全省新增耕地13500亩,粮食年产量增加13500吨。
风正帆悬,击鼓催征启新程
公司坚持把最好的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,把最优的专利用在农业建设上,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,以实际行动为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贡献。下一步,将以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发展目标,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步伐,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落地。毕力同心、勇毅前行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强化科技赋能,推动人才驱动,江苏盐碱地治理与地力提升的巨轮就一定能劈波斩浪、行稳致远,最终取得这场“攻坚战”的胜利。